风雪行路人(上)
时间:2013-03-24 23:06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白杨 点击:次
1 行路而无风雪,就少了行者的坚毅与洒脱,少了与人言说的气势和定力。在祖国的大西北,多的是风和雪,在那里长大的孩子,就是风雪行路人。 我们是随父辈漂泊的孩子。父辈们为了祖国的三线建设,抛开相对安逸的内地,来到大西北的穷乡僻壤,他们的物质生活是
1
行路而无风雪,就少了行者的坚毅与洒脱,少了与人言说的气势和定力。在祖国的大西北,多的是风和雪,在那里长大的孩子,就是风雪行路人。
我们是随父辈漂泊的孩子。父辈们为了祖国的三线建设,抛开相对安逸的内地,来到大西北的穷乡僻壤,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瘠的,精神却格外饱满充实。他们拧成一股绳,在一片荒原,硬是开出一片乐土。他们用青春和热血,建设了祖国的钢铁、化工、机械、军事、航天甚至核工业,成为大西北最早的开发者。我们和父辈一同经历了这些血与火的洗礼,见证了他们支边的艰辛和壮举。如果他们是长在山上的大树,我们就是开在山野的小花。如果他们是蒲公英,我们就是蒲公英的种子,成熟后寻找新的海拔。
大西北的山,苍凉而连绵不断;大西北的水,冰骨而清冽甘甜;大西北的天,瓦蓝瓦蓝。耀眼的白云一大团一大团在天空游弋,变幻着形状,在青绿的田野投下阴影。我们的童年常常追逐云荫,放飞一阵又一阵欢快的笑声。那些云朵象温顺的绵羊,转瞬变成了撒欢的兔子,奔腾的骏马,狂野的草原狼。我们一会儿在烈日下,一会儿在云荫里。那些阳光、空气、蓝天、碧野,紧紧联结着我们最初的记忆。
2
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,“文革”刚刚结束。我们这批戴着棉布红领巾的“红小兵”,一律换成绸子红领巾,重新宣誓加入少先队。那轻柔的红绸子,在胸前火焰一样飘动。这个情节使我们和“文革”发生了事实的联系,留存在记忆里。下课的时候,我看到一名同学把一本非常厚的书捧在胸前,压住红领巾,他戴着非常厚的眼镜片,仍然离的很近,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。同学们好奇地围过来,问他看的什么书。他有些腼腆地合住书。哇,竟然是《毛泽东选集》。我们露出钦敬的目光,他已经把书装回到书包里了。下一节课间,依然看。那时,我对他佩服的不得了。这个名叫勇的同学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。
勇因为读了许多书,就成了班里的故事大王。
我们的父母原本是一个单位的职工,我们就在厂办的子弟学校上学,放学就在一个家属院里。企业办社会,在当时的背景下,有着无比的优越性。想想看,在大西北的荒山沟里,不构建一个完整的小社会,是无法生存的。医院。学校、商店、澡堂、游乐场、电影院,除了监狱,应有尽有,甚至包括火葬厂。这些年,减轻企业负担,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,让企业轻装上阵,参与市场竞争,恨不得一夜把所有的社会职能全部剥离,这是后话,不提。
且说我们在家属院里无忧无虑地欢度童年,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。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搬家住进了楼房。这一天,我背上书包刚出门,看到对门走出一个男孩,戴着厚厚的眼镜片。他看见我,和我一样一脸惊愕。就这样,我和勇成了对门邻居,然后成为最要好的朋友。住在这个单元的小伙伴还有海、大河、肖源,以及更小的老三、振宇、大海、杨明、小小,加上外围的青华、冯戈、宁胜,建广、小生,总有二十多人。记得一个冬天的夜晚,我们这些人挤在我家的厨房里,听勇讲长而曲折的抓特务的故事。
3
我小时候也爱看书,但没有勇早。爸爸倒班,在家的时间差不多就是看书。晚上临睡前,一家人坐在火坑上,爸爸就给我们念书听。那些故事,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印象,却曾深深吸引了我。的确,没有广播可听,没有电视可看,没有网络可上,甚至没有像样的儿童读物可读,我们能干什么呢!爸爸读得书不是反特打仗,就是《金光大道》、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一类,现在看来没什么意思,但是那些情节依然很有诱惑力。有一天,实在等不到爸爸晚上再给我们延续那个故事,就找来书自己读开了。那时我上三年级。
四年级的时候,我已经能顺利地读许多长篇小说了。有一堂语文自习课,老师把我叫到讲台上,小声而亲切地问我在看什么书。原来她前一天下班看到我在家门口的太阳下看一本厚书。我如实说是《朝阳花》(这个名字我一生也不会忘记,因为在我的记忆里,它是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。以后我在许多书店寻找这本书,都得到否定的回答。《苦菜花》等三花系列,不包括它。可惜,我那时不知道读书要记下作者的名字)。老师温和地问,书里写的是什么呀?我说是写一个女孩小时候怎样受苦,后来参加红军,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的故事。老师说,借给我看看吧。我嗫嚅着,因为那本书也是爸爸借来的,可是我不会说出来,就这样红了脸站着。老师就让我归位了。
过几天,老师在语文课上说你们还太小,不能读太厚的书,会影响正常功课。她点名以我为例,说我抱着那么厚的书在太阳底下读。她要同学们监督我改正。
有一个时期,我只敢看《儿童文学》、《少年文艺》等小书。但勇我行我素,依然看一些不适合我们年龄的大书。有一天,我看到他在看《福尔摩斯探案全集》,问他,老师不是不让看这些书吗?他那样异样地看了我一眼,一下子,那些文字的魅力占了上风。勇把其中的一本借给我。他家里有许多藏书,真是一座宝库。
4
和勇作了对门邻居,每天上学一起走,放学一道回,真是形影不离。如果一方有事,另一个一定会等。现在的生活节奏这样快,单纯的等人已经很少了。我们的等,却有深深的依恋和友情在内。常常是一个人受人欺负,二人一起上;一个人有了难题,二人一起解决;一个人有了好吃食,二人一起吃。两个家好像一个家,出门跨几步,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。
初中的时候,我开始记日记。我没有告诉勇,我谁也没有告诉。勇经常来我家玩,我也经常去他家逛,一来二去,勇发现了。那时,收音机正在热播刘兰芳讲的评书《杨家将》。他就学着寇老西的腔调说,呜咴呀,竟敢大胆私记日记,真真气煞我也。又笑着说,你能坚持下去吗?可别心血来潮啊。过了一个月,看我还在记,也记开了。他那时候已经读了许多书,朗诵水平直线上升。他朗诵的“青青园中葵,朝露何日曦。阳春布德泽,昏黄华叶衰。百川东到海,何日复西归。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”得到老师表扬。他一个时期里激赏岳飞的《满江红》,抄在日记本里,并且爱屋及乌,凡是“满江红”词牌的词,一律录下来,积了二十多首。我有时看到了,也抄下来给他送过去,他总是感激地笑笑。大约“满江红”的曲调慷慨激昂,那些词读起来铿锵有力,令人振奋。我在他家发现一本《世界名人名言》,爱不释手。于是借来读,并且抄在日记本里。我们把日记记在正面,翻过来的背面作摘抄,这是我们共同的发明。
读书和记日记,使我们获得无心插柳的好处。初二的时候,我写过几首诗歌,有些样子。当然,那个时候,口号诗还很有市场。我亦难脱圭臬。
第一首是《咏春》:寒冬过/春风绕/花儿开/蜜蝴到/扮家园/多美好/我高兴/弟蹦跳。类似童谣。
有一首《石英赞》,勇颇加赞赏。录于下:
石英石英
石中之英
石尚如此
我当称雄 (责任编辑:且诉编辑部) |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