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子昂的骨气
时间:2013-05-05 23:08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白杨 点击:次
诗歌到了隋唐,齐梁诗风虽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、时代进步要求,但仍居统治、主导地位。如果说卢思道、杨素、薛道衡的诗歌因为个人经历还能反映一点现实、体现一些风骨的话,到了上官仪、沈佺期、宋之问,则几乎重新淹没在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和富丽呆板的宫廷诗
诗歌到了隋唐,齐梁诗风虽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、时代进步要求,但仍居统治、主导地位。如果说卢思道、杨素、薛道衡的诗歌因为个人经历还能反映一点现实、体现一些风骨的话,到了上官仪、沈佺期、宋之问,则几乎重新淹没在“淫靡浮艳的宫体诗”和“富丽呆板的宫廷诗”形式主义诗风之中,以致唐初诗歌,反不如隋。文学的发展,总要落后于社会发展一拍半拍啊。
以最坚决的态度高声呐喊的是诗人陈子昂。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《修竹篇序》,是陈子昂写给“东方公”的诗序,文中“文章流弊,五百年矣”的论断,虽为当时众多有眼光的人之共识,通过陈子昂写来,还是令人痛惜,而又振聋发聩,警脑醒心。陈子昂指出,当前当红的诗人们相沿齐梁“彩丽竞繁,而兴寄都绝”。他们沉浸在声色犬马,竞相粉饰;陶然于文字私情,境界狭窄。全不顾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社会现实,和这一现实酝酿的时代理想对新的审美情趣、审美习尚的追求。新的时代已经到来,要求诗歌继承“风雅兴寄”和“汉魏风骨”传统,传播新时代的美好理想,表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,展示新时代的内在追求。“兴寄”的实质是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,为老百姓代言,具有鲜明的人民性;“风骨”的实质是思想直视天下,感情高尚充沛,内容刚健充实。有“兴寄”“风骨”的诗歌才是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诗歌,才是能推进唐诗高潮到来的诗歌,才是真正满足老百姓精神生活需要的诗歌,是诗歌发展的正道。联想当下诗歌创作,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自我沉醉“小我”情趣,回避现实社会、玩味文字游戏、追求奇绝险怪、沉醉一己私情,到现在还影响着不止一代人。而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的确确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,我们生逢其时,难道不应该铁肩担道义吗,难道要置若罔闻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吗。一个诗人,天然的必须和所处的时代合拍,讴歌真善美,颂扬推动社会进步的光明正义力量;对一切腐朽的东西,有“横眉冷对”的胆识和气魄。陈子昂在创作实践中,遵循自己提倡的文学主张,表现出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,他的诗歌,如《登幽州台歌》、《感遇》诗38首等,风格朴质明朗,格调苍凉激越,没有一点齐梁浮艳气息。这正是他实践操守、气节的体现,也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。
真正的诗人,既然关心社会,关注民生,就无法离开政治。古代文人,大多关心政治。政治热情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动力,也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手段。陈子昂时期,武则天专权,惧怕天下不服,大臣谋反,信任酷吏,大搞特务恐怖统治,生杀予夺全在一念之间,人人震恐,不敢正言。对此,陈子昂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。陈子昂在逮捕冤狱正雷厉风行的武后垂拱二年三月,上《陈拾遗上武后表》进谏,直言不讳:“今执事者疾徐敬业首倡祸乱,将息宁源,穷其党羽,遂使陛下大开诏狱,重设严刑。有民涉迹嫌疑,群相逮引,莫不穷捕考察,至有奸人荧惑,乘险相诬,纠告疑似,希图爵赏,恐非伐吊罪之意也。”他没有同流合污,摇唇鼓舌,沆瀣呐喊。这就是诗人的骨气。武后永昌元年,又是大屠杀如火如荼之时,陈子昂奋不顾身,屡次上书请罢酷刑、行仁政。在中国数千载践踏人权,根本就没有人权意识和概念的黑暗社会,陈子昂维护人类尊严和国家法律的行为,让我们感到一丝慰籍,看到一线希望,生出一份激动,也为诗人的骨气崇敬和神往。
这样的诗人注定是孤独的。陈子昂的一生,深刻体验到生不逢时、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。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!”正是他满腔激愤和孤独灵魂的绝唱。而伟大孤傲的诗人形象总会给人以崇高和美感的震撼。
(责任编辑:且诉编辑部) |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